台灣女建築家學會

分享

使命

2018年正式成立「台灣女建築家學會」Women in Architecture Taiwan (WAT),這一步不是今日才踏出,而是準備了18年以上的前進,甚至是醞釀了一甲子的沈潛。細看歷史,建築中的「她」一直都在,這一刻是再度拉開弓,閃耀現身。

WAT反身面對歷史,社會,文化,以及投入志業,成立的使命包括:

看見她的歷史   Her story
聽見她的聲音   Her voice
支持她的堅毅   Her persistence

願景


今日,於台灣的學院內接受建築相關專業教育的女學生人數,相較於男學生人數,不相上下,而投入相關空間專業領域工作的女性,已大幅增加。女性專業者不再是少數,由覺察到性別差異處境,延伸對公共的建築議題關注、對工作平權與多元性的訴求,女性專業者逐漸形成共識。因此,我們聯名申請成立「台灣女建築家學會(Women in Architecture Taiwan)」,希望能超越長期僅以建築師執照定義的職業組織之侷限性,補述女性於建築領域的歷史,並回應當代空間規畫發展的多樣性,重新定義「女建築家」,廣納學院內從事教育工作及學術研究的女教師及學者、營建工程實務界的女建築師、女設計師、女工程師,以及於室內建築、景觀建築、都市設計等領域的傑出女性,透過女建築家學會推動紀錄研究女建築家的歷史。同時,正式以在台灣的同名組織,連結國際間的Women in Architecture組織,建立台灣與國際組織往來交流經驗、技藝與學術文化的平台,共同打開跨領域的視野,達成今日全球倡議的歷史平權與空間賦權的普世價值。

緣起

在台灣,女性得進入建築教育體制的年代,始於1948年剛改制的台灣省立工學院建築工程系(成功大學建築系前身)開始招收女學生。於1953年建築師考試開辦第一年,有了第一位通過高考的女建築師王秀蓮女士。不過,女性進入台灣的建築工程部門擔任建築師的工作,可追溯至1949年由上海移居到台灣鐵路局工作的修澤蘭,她在1951-1952年期間以建築工程師的專業角色,主持板橋車站的建築設計工程。長期以來,台灣建築歷史研究對於女性建築專業工作者的貢獻記錄仍較為模糊,對建築設計與教育的傑出貢獻,也無完整的歷史記錄。雖然台灣曾於1983-84年舉辦過一次女建築師座談會與建築師雜誌專題報導,甚至,於2000年,由修澤蘭建築師、王秋華建築師與黃秋月建築師等人召集,召開「擬成立中華民國女建築師聯誼會」的成立大會,卻未能持續,以連結國際女建築家組織,交流經驗,也未能及時為台灣建築歷史保存珍貴的女建築家紀錄、給予應得的定位。

「Women in Architecture」作為女建築家的社團名稱,可追溯自1922年,一位美國女建築師Harriet Mae Steinmesch所成立的第一個女建築家協會名為Association for Women in Architecture,初始成立宗旨是在建築教育及實務工作之間建立女性的互助網絡,互相支持學習與工作。之所以特別為女性成立這樣的社團,起因於全世界的女性曾被排除在建築教育之外,一直到1915年以後,才逐漸有機會進入建築系就讀,並進一步從事建築專業工作。

1970-1980年代,美國陸續成立各個主要城市的女建築家協會分會,持續訴求建築教育與專業制度面的改革,要求重視女性的學習資源與成就。同時,各地分會依據成立所在地所需,推動在地化的專業實踐,深根地方社區;部分設立於大學內的Women in Architecture組織,則根據自身擁有的資源與能力,致力於建立並保存女建築家的檔案,以推動相關的學術研究。例如:Association for Women in Architecture Record以及Yale Women in Architecture等。

近年來,聯合國UN Women推動性別平權(gender equality)與女性賦權(the empowerment of women),特別針對長期存在性別問題的領域必須改革,以促進永續發展目標。當社會全面提升平權意識,而既成的建築相關專業體制仍有諸多困境,不利於女性專業者發揮才華。今日,世界各地成立的AWA、WiA、NAWIC、UIFA等組織,無不積極爭取女性於建築相關專業的工作平權,例如:薪資待遇及領導位置,並持續訴求看見並表彰女性在建築專業上的成就與貢獻。今日,這類由具建築相關專業背景的女性成立的專業組織,以及她們關注的公共空間議題,其影響已擴及世界各地,而台灣剛起步。

同行

2016年底,姜樂靜建築師在臉書上貼文感嘆建築界漠視修澤蘭建築師的成就,竟然無人聞問年初修建築師過世一事。當下,台灣建築雜誌與臺灣建築學會會刊分別於隔年二月與四月推出修澤蘭建築師專題,同時,實踐大學建築系主任蕭有志先生也在臉書上成立「修澤蘭建築研究同好會」,開放蒐集修建築師的建築案例史料。

至於再次提出成立正式社團的時刻,則是2017年2月27日修建築師逝世一年後,一群人再訪中山樓與陽明高中,並在許麗玉的辦公室回顧修建築師的紀錄片,姜建築師藉機向台灣建築學會秘書長趙夢琳提出請求,重啟修建築師於2000年未完成的女建築師聯誼會成立一事。

當時負責臺灣建築學會會刊之修澤蘭特輯的客座主編許麗玉,除了刻意安排當期會刊以女性作者為主之外(其中只有二位男性作者,一位攝影家與一位研究公娼館的博士生),同時策劃了一場4月15日的走讀活動:「與修同行-重返修澤蘭建築師的花園新城」,並於2017年3月21日在FB上成立「WOMEN in Architecture Taiwan」的專頁,紀錄這次的百人同行花園新城活動。這算是「WOMEN in Architecture Taiwan」名稱正式出現於公眾媒體平台的時刻。當時協助完成這場活動的人--李思敏,是在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寫論文的學士後碩士班學生。

由於花園新城紀念之旅的策畫,不僅僅是當天的走走看看,還包含了事前訪談王秋華建築師與修建築師之子傅德修先生的口述紀錄,以及初步蒐集建築圖資,這與一般的踏青旅行不太一樣,也因此吸引了一些人的關注。參訪花園新城社區之後,在尋俠堂的第一場餐桌討論會中,重新開啟了「為何今日要成立女建築師社團?」的討論。第二場餐桌討論於同年6月4日,辦在華山園區內。逐漸形成二個月一聚的討論模式,凝聚成立社團的共識與分工合作的模式,同時由許麗玉提議,以半年為觀察思考期,再決定是否要申請成立社團。

2017年9月2日在中原大學圖書館辦的第一屆堂二建築評論公開賽-王秋華建築師與中原大學圖書館,是在「與修同行」之後更具規模的活動策畫,延續WOMEN in Architecture Taiwan所關注的「看見她的歷史」( Her-story ),這是WAT的第一項核心任務。這次活動促成了另一個年輕世代跨領域的團體-著時研究所,與WAT共同推動建立世代對話交流的建築評論平台。這次的活動歸功於王秋華建築師的支持與全程參與,以寬大的心胸分享自己的建築故事,與所有參與者交流、互相學習。這次的活動除了由建築師雜誌於隔年一月以建築評論特輯報導之外,同時由著時研究所製作了紀錄片,作為日後持續推動這個對話平台的基礎。

WAT第四場餐桌討論於2017年10月7日在紫藤廬,會中邀請更多的女性,分享自己的建築故事,持續醞釀共識。10月底,因為民進黨立委王定宇等人提案修改刑法193條,此修法案加重判處建築師業務過失致死罪,最高得判處死刑,此舉重創建築師的專業信心與社會形象,引起了許麗玉聯合姜樂靜、林家如、林嘉慧、林欣蘋、戴嘉惠,共組撰文投書群組,有計畫的連續投書各家媒體(中時、自由、蘋果、風傳媒),以「台灣女建築家學會共同發起人」具名,針對此時事提出批評觀點。一時間,「女性建築師」受到輿論關注,反而提醒了女性建築師:發出聲音的必要性。因此,「聽見她的聲音」( Her voice ) 成了「台灣女建築家學會」關注的第二項核心任務。同時,這是「台灣女建築家學會」的名稱第一次在公眾媒體上刊出,更加促成了申請成立「台灣女建築家學會」的下一步。這六位女性建築師自願成為申請「台灣女建築家學會」的籌備小組,其中,由許麗玉著手申請文件與章程草擬,其他人分頭邀請發起人。

2017年12月16日第五場餐桌討論辦在景雅琦的事務所樓下之小農舖子,由許麗玉向所有來聚會的人說明成立「台灣女建築家學會 Women in Architecture Taiwan (WAT)」的構想,與會者包括當年幫修建築師處理女建築師聯誼會成立事宜的趙家琪建築師、一開始受到姜樂靜請託的臺灣建築學會秘書長趙夢琳、曾經獲得日本學會頒授女建築家獎的郭中端等人,其中,郭中端老師特別提醒成立女建築家學會的初衷,要如海納百川,要重視保存工藝技術,使建築、藝術、環境、人文,均能持續往良善的方面發展。於是,「支持她的堅毅」( Her persistence ) 便是台灣女建築家學會(WAT)關注的第三項核心任務

2018年2月1日,台灣女建築家學會(WAT)社團申請文件由許麗玉親自送到內政部掛件。3月15日取得台灣女建築家學會許可籌設函(台內團字第1071400500號),正式成立11人的籌備會,啟動籌備會務。終於5月5日召開成立大會與第一次會員大會,並選出第一屆理監事。2018年8月取得內政部核發全國性及區級人民團體立案證書(台內團字第1070054055號),同年10月11日完成社團法人登記。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