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女建築家學會

分享

專欄

  • 建築相對論

    建築相對論【專欄】介紹

    「建築相對論」一詞源自台灣女建築家學會理事長許麗玉為《建築師雜誌》策畫的2018年元月號的「建築評論」特輯中,建築師林家如的文章標題。當時的命題本意是鼓勵人們深入了解建築對人、對環境、對社會、對歷史的影響,並提出觀點討論。

    作者 : 許麗玉

    繼續閱讀 »
  • 建築相對論

    曾韋翔︱構造技術物的永恆:Spolia的當代演繹-關於部件化構築的建造創新與永續設計

    本文欲透過兩位專注於人機互動及數位製造的實踐者訪談,除了輪廓當前看似另類,但指日可待的構築與建造操作之外,亦進一步初探,其透過人–機互動以及數位運算下的永續性樣貌。另一方面,應此趨勢,台灣部分建築院校相繼設立相關機構,作為知識與技術的傳授操作場域,並企圖深化於營建運用及永續思維上的可能性發展,作為探索材料及人機互動之反饋機制下,營建技術與設計實作協同並進的前哨與實驗場域。

    作者 : 曾韋翔

    繼續閱讀 »
  • 建築相對論

    李重緯︱與它者共構-邊陲與中心、自然文化、反思建築的疆界

    本文從構思到完成的這段期間,經歷了2020年初新冠肺炎 (Covid-19) 在紐約初現、達到單日確診上萬人與死亡近千人的高峰,並在最後緩緩地降到下半年的平穩期。至今紐約的辦公大樓大多仍然空閒著,許多公寓已人去樓空,百貨商場一個個宣布破產。這一場疫情帶來了全球性的災難,但同時是否也帶來了反思的可能?作者訪談Anna Heringer(德國)、Diana Agrest(美國)、李秀秀(台灣)三位建築工作者。重新思索自然與建築。

    作者 : 李重緯 (CLAS共同創辦人)

    繼續閱讀 »
  • 建築相對論

    何黛雯︱活出場所與地方的創造-感知場所精靈

    本文關注設計者主體的空間「意識」與創作「表述」之間的關係,空間意識屬於設計者主體與場所對象的意向活動,其意向活動如何影響並隱含在設計的創作表述之間。同時回看在諾伯休茲Christian Norberg-schulz)的《場所精神:邁向建築現象學》(Genius Loci: towards a phenomenology of architecture)一書(施植明譯;諾伯休茲著 1995),理解海德格的現象學棲居(Dwelling)思想的意義與重要性。

    作者 : 何黛雯

    繼續閱讀 »
  • 建築相對論

    俞思安︱敘事與敘事 - 作為一種行為及作為一種知識系統

    當敘事普遍地被談論及應用,究竟在建築的世界裡它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如果建築是敘事的,是誰在說話、誰是觀眾?吸引我們的,是建築本身還是其挪用再現的時空?究竟它是將我們帶離了空間、還是更接近眼前的事物呢?
    敘事,不單單只是富感染力的情境式附加價值,也許我們應該視之為一種組織或思考工具,如同語言作為知識的基礎一般,畢竟敘事本就存在於我們的日常。
    本文訪談了 LANZA Atelier、FALA Atelier、衍序規劃設計,透過與三組建築工作者的對話,觀察敘事分別以什麼樣的姿態存在在她們的作品以及對建築的思考中。

    作者 : 俞思安

    繼續閱讀 »
  • 建築相對論

    許麗玉︱色彩如何存在建築裡

    本文試圖打開現代建築師與色彩之間的糾結:色彩,如何存在建築裡?尤其是在上個世紀,色彩,甚至是遮瑕的白牆,都在現代建築師戒慎恐懼的「裝飾即罪惡」的坑洞底。現代建築曾在柯比意的推波中,使色彩在對生理層面與精神層面是自然的(natural)情況下,成為現代建築的工具,而且只能這樣。今日仍是如此嗎? 為此,作者分別訪談幾位建築師,包括:姜樂靜、黃惠美、郭旭原、侯貞夙,試著捕抓他們的建築色彩與脈絡。

    作者 : 許麗玉

    繼續閱讀 »
  • 建築相對論

    林家如 | 非學非校,教育的代名詞

    「學校」到底是個制度,機構,還是個場所?制度會如何影響學校的校園規劃,而學校又該如何提供教育的多元想像?本文聚焦在戴嘉惠+林欣蘋(下文簡稱戴+林)2002年後回台灣開業至今參與的幾個學校建築。透過與兩位建築師說明她們這十幾年參與的校園公共工程的軌跡,加上參與討論的WAT(台灣女建築家學會)理事長許麗玉建築師對台灣教育政策的補充說明,和作者自身校園記憶重疊出來的脈絡重疊對應,觀察這些年台灣校園規劃的硬體需求如何因應著國家政策變遷,都市計劃發展,人口結構改變,教育改革,災後重建以及地方再生等因素,不斷被覆寫,重組,填空,局部刪除再置入的故事。

    作者 : 林家如

    繼續閱讀 »
  • 建築相對論

    李思敏︱地景的啟示-生態、生活與情感的集結

    本次「建築相對論」有幸訪問三位不同世代的「景觀建築師」:Kathryn Gustafson(Gustafson Porter + Bowman)、郭中端(中冶環境造形顧問)、與宋鎮邁(Ecoscope一口規劃設計顧問)。除了聆聽他們分享各自的理念、創作故事、與對專業領域的觀察,也邀請他們談論何謂當代最重要的地景議題。三位專業者對於文化、生態環境、與當代生活的關懷,既相同又不同。我們能否從中窺見當代地景議題的完整面貌?也嘗試闡述自身的「地景觀」呢?

    作者 : 李思敏

    繼續閱讀 »

分享